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人教版九年级教师化学教学教案9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参加主题班会吧?主题班会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更有利于班级集体的建设。敲定一个主题班会,都需要做哪些准备呢?这次为您整理了9篇《人教版九年级教师的化学教学教案》,如果对您有一些参考与帮助,请分享给最好的朋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教学教案 篇一
一、教学设计思路
在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切实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就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设计中也应以学生所求、所需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学生研读、质疑、思悟为主体,以教师启发、辨析、点拨为主导,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二、教材分析
“燃料及其利用”是人教版九年级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共3个课题:燃烧和灭火;燃料和热量;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其中
1、3课题是重点,也是难点,并且配有大量的实验来解决重点和难点。本单元从常见的燃烧现象入手,介绍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以及一些安全知识。利用燃烧反应的实例很多,而生活中利用最多的是燃料的燃烧,所以,在介绍燃烧等知识之后,又介绍了燃料及其用途,以及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等。并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科学理念。
三、学情分析
本单元在内容的安排上注意从学生的亲身体验出发,选择学生熟悉和生活中常见的知识和现象,并配合图像,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受;同时,注意通过与探究、调查研究、讨论和实验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材中还适当的编入与社会发展、新科技等相关的资料,以开阔学生的眼界。
四、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知道化石燃料是人类重要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生活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了解化石燃料的不可再生性,认识合理开采和节约使用化石燃料的重要性。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认识燃料充分燃烧的重要性。
3、了解化石燃料燃烧对环境的影响,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性。
过程和方法:
1、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2、从化石燃料的元素组成及其变化角度,分析化石燃料燃烧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3、通过对燃料的选用和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学习,培养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信息加工能力。
五、教学策略
1.组织学生探讨并举例说明火对人类生存的意义。
2.根据课本“活动与探究”实验,总结出燃烧条件:
①可燃物
②氧气或空气
③达到着火点说明:
①燃烧一般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
②着火点是物质固有的属性,不能随意改变。
3.根据生活常识,列举一些火灾的事例和灭火的方法,结合课本[实验7-1]和[实验7-2],总结出灭火原理。
4.展示一些常用的消防器材,选择灭火的影视素材播放,引导学生找出灭火的方法和消防知识,理解课本中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的含义。到实验室或一些消防重点单位如加油站、油库、商场等地方实地调查后,设置虚拟火灾现场,组织消防演习方案评比,强化消防安全意识。
5、课本习题可以安排在课堂上讨论完成。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篇二
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②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③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②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①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杯、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塞子、剪刀、药匙、滴管、火柴。
药品:粗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提问〕:什么是盐?
〔回答〕:在水溶液里能离解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追问〕:与我们生活中说的盐是一回事吗?
〔讨论〕: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页。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硝酸钾、亚硝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以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新课讲授:
〔板书〕:一、氯化钠
〔提问〕:你能写出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这四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的俗名吗?
〔学生回答〕NaCl 、俗名:食盐。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 ,俗称小苏打;碳酸钙:CaCO3 大理石、石灰石等的主要成分。
〔板书〕:1、化学式:NaCl ,俗名:食盐;化学式:Na2CO3,俗称纯碱、苏打;化学式:NaHCO3 ,俗称小苏打;化学式:CaCO3 大理石、石灰石等的主要成分。
〔设问〕:氯化钠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它在生活中有那些用途呢?
〔板书〕:2、氯化钠的用途: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71页的有关内容。
〔小结〕:生活中作调味品、腌渍食物;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农业上选种;交通上用于清除公路上的积雪等。
〔板书〕:3、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学生回答〕
〔过渡〕: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我们生活中的食盐就是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将其水份蒸发得到含杂质的氯化钠——粗盐,再将粗盐通过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结晶等处理可以得到初步提纯。
〔板书〕: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引言〕:上节我们了解了氯化钠的重要用途,那这三种盐又会有什么用途呢?
〔介绍〕:(播放有关录像)
碳酸钠在工业上的用途,碳酸钙在建筑业上的用途,碳酸氢钠焙制糕点、治疗胃酸等。
〔回顾提问〕:写出实验室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
〔回答〕:CaCO3+2HCl=CaCl2+H2CO3
CO2↑+H2O
〔思考〕: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在化学式的组成上有无共同点?
〔回答〕: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设问〕: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也能
生类似的反应?
〔学生发言〕:能或不能
〔引导〕:通过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你就会明白上述问题。
〔活动与探究〕:(投影)
向盛有0.5 g碳酸钠的试管里加入2 m L盐酸,迅速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管口,并将导管的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进行上述实验,并分析。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教学教案 篇四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题处于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一,包括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两部分内容,在这节课之前,学生知道原子可以直接构成物质,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本课题第一部分重点介绍原子的构成,同时介绍了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绍了原子的大小,以及电子的运动情况。第二部分重点介绍相对原子质量,由于原子的真实质量太小,书写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引入了相对原子质量。教材还通过介绍张青莲教授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教学目标
今年我区定为教学改革年,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面向全体学生,做到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突出重点。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原子是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初步学会运用类比、想象、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
②鼓励学生主动与他人进行讨论、交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
②结合张青莲教授的卓越贡献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本课题的内容和地位,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原子的构成和相对原子质量。难点是原子中各粒子的关系和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鉴于本单元知识比较抽象,理论性较强,没有涉及实验,因此在教学中采用指导学生阅读、预习课本,组织学生讨论,分板块来解答知识点所提出的问题来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
在教师引导和帮助下,学生通过开展预习、讨论、交流、总结等活动,逐步形成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
四、教学程序:
根据微观知识的特点和学生认识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我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阅读课本、学生互动、形象比喻等活动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牢固记忆。具体教学分以下几个步骤:
1、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2、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3、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4、分享收获,情感升华
(一)提出猜想,引入新课
由化学变化的实质,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你能想象原子的结构吗?(学生回答后自然引入新课——原子的构成,学生可能会回答原子象皮球,珠子,铅球,西瓜,桃子等)
(二)自主探究,互动交流
一、原子的构成
1、学生预习后讨论:(分小组完成任务,前三个小组各解答3个题目,后三个小组各解答2个题目)
⑴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吗?
(2)原子是由什么构成的
(3)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4)质子、中子、电子带什么电?原子核带电吗?
(5)整个原子显电性吗?为什么?
(6)什么是核电荷数?
(7)观察表4——1,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都很小吗?谁的质量最小?(为下文相对原子质量近似的等于质子加中子做铺垫)
(8)观察表4——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9)你能想象电子在哪里运动吗?
设计这样的几个个问题,引导学生开始探究原子的结构,初步教会学生怎样探讨,从哪些方面探讨。解答完毕,学生头脑中已清晰的构建了如下知识点:1.原子一般都是由质子、中子、核外电子构成,但有一种氢原子中只有一个质子和一个核外电子,没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2.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数)由于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正电荷总数等于负电荷总数,所以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二、相对原子质量
(10)为什么要采用相对原子质量?用原子的真实质量不行吗?
(11)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是什么?如何用公式来表达?
(12)相对原子质量和实际质量的区别在哪里?单位各是什么?
(1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哪里?近似地等于什么的和?
这样的设计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帮助学生建立相对的概念。
(三)、巩固练习,拓展思维
1、原子核()。
A、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此题考察原子的构成
2|、碳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A、12gB、12c、1.66x10kgD、1/12g
3、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A.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B.可以用千克作单位
c.没有单位
D.是原子间质量之比,单位为1,一般不写
利用此题讨论归纳对比相对原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
4、已知碳原子质量为1.993×10-26kg、氧原子质量为2.657×10-26kg、铁原子质量为9.288×10-26kg,试计算氧原子、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通过对比,得出相对原子质量数字比较简单,便于书写、记忆和计算,从而得出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
5、已知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3,中子数是12个,那么核电荷数是()
A、11个B、12个c、23个D、35个
6、相对原子质量可以从
书中P154的附录Ⅱ查到,查阅如下几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磷、铝、氮、碳、钠、硫、镁、钙
借此题让学生学会查阅相对原子质量表;说明现已发现一百多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精确的相对原子质量有效数字可高达八位,一般的化学计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数或1位小数)。
(四)、分享收获,情感升华
1、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通过这节课,你在学习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获?
3、借助资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学生阅读教材P69张青莲教授的资料,交流读后感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反思
以前的教学一般是自己讲解的多,今年是教学改革年,上个星期教研组长开会提出了独狼口中学的“10+35”模式,这节课也是首次运用这种“懒方法”教学,俗话说懒妈妈培养勤快的孩子,那么懒老师也培养勤快的学生。本来这一单元的内容也比较抽象,不好理解。让学生先预习课本,就首先在学生的头脑中构建了知识结构,好比有了知识铺垫做准备,上新课就容易多了。那么课堂上再通过一个个由浅入深的相关问题,学生很快就能找到答案,从而打消了先前认为“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世界一定很难”的观点,体验一种成功的感觉。这种教学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是“兵教兵”,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让那些平时上课不学习的同学也参与了进来。老师在下面转的时候可以起一个督促的作用,而以前的方法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难以发现不参与的学生。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理念,魏书生老师也说过,现在的教材百分之八十的学生能够看懂百分之八十的内容。问题是我们的学生没有养成预习的习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等着老师来解答,形成了处处依赖老师的思想。这种方法一旦形成,不仅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也轻松。
九年级化学优质课教学设计 篇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1、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 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 化学肥料
1、氮肥
氨水 NH3•H2O 易溶于水 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 NH4HCO3
硝酸铵 NH4NO3
氯化铵 NH4Cl
硫酸铵 (NH4)2SO4
尿素 CO(NH2)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 NH4H2PO4 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K2SO4) 氯化钾(KCl)
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KNO3
磷酸二氢钾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1、作用
2、危害
三、随堂检测题
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尿素的含氮量,肥效持久。铵盐跟碱性物质反应,会放出___.
3、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4、磷酸二氢钾是含_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硝酸钾是含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
5、常用的农药有哪些?说出各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第四节 化学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难点: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课前准备:首先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自学,在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水、大气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收集资料。收集好资料以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中又可分为几个小组,如第一大组研究水资源的污染及防治,其中又可分为污染源小组、危害与防治小组。每一小组选出负责人、中心发言人。有能力的小组还找到了相关的影视资料,并把它们加以整理制作成了课件,待上课交流时放映给全班同学观看。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正象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但目前,仍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甚至无视环境污染的危害,只重经济,不重环境。下面,我就将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告诉大家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保护生命之源――水
水是生命之源,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水资源却十分有限。那么目前水资源的污染与保护的现状如何呢?哪些同学收集和整理了有关水 污染与保护方面的资料? 让我们请他们给大家介绍好不好?
二、大气的污染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一下对大气污染及防治的认识。
三、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工艺,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教学教案 篇六
一、设计思路
本课题包括化学式、化合价和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三部分内容,“化学式”这部分内容属于化学用语教学,在研究物质组成、构成的基础上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连接而成的式子即化学式。
本节内容即是对前一部分知识的总结,同时也为学好化合价打下了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在教学时采取分散法完成该内容的教学,对于化学式的定义较容易理解,因此可将其放在预习中自主学习,为了更好的理解化学式表示的意义,可借助模型,通过形象的事物加深学生的理解以便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利于突破化学式的意义这个教学重点。对于单质的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可通过书写常见单质的化学式进行分类总结。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化学式及其意义。能用化学式表示一些物质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物展示,理解化学式及数字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对物质从宏观到微观的认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科学的想象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化学式的写法、读法、意义。
2、难点:化学式周围数字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 实物展示启发、归纳分析
五、学情分析
本课题的内容比较抽象,教材首先讲述了化学式的概念,以学生最熟悉的纯净物——水为例,介绍了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虽然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具有了有关元素符号的知识,用元素符号来表示某种元素,学生兴致很高;但是,对于物质能否用专门的符号来表示呢?学生比较茫然,因此通过实物展示以及讨论探究的方式进行,学生更易接受。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展示
1、写出下列元素的元素符号。
钠铜锌铝镁铁 硫磷碳氦氖 氢氧氮氟
2、请写出这些物质的化学符号。
(1)红磷
(2)硫
(3)二氧化碳
(4)氧气
(5)水
(6)过氧化氢
(7) 氧化汞
(8)四氧化三铁
(二)课堂探究
新课导入:同学们刚才写的这些化学符号像CO2、H2O等就叫化学式,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式。
活动与探究一、化学式的定义:
师:请同学们结合老师刚才介绍的和教材中83页1、2自然段内容总结出化学式的定义并完成导学案中的讨论
生:完成导学案中的内容。
1、 化学式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讨论:
①任何物质都有化学式吗?
②同种物质可以有不同的化学式吗?
3、练习:用你手中的气球可以表示出哪些物质的化学式?
活动与探究二、化学式的意义。
师:回忆元素符号有哪些意义以Fe、O为例。那么化学式有哪些意义呢?以H2O为例看看你能说出几条?
生:总结归纳。
师:请用你手中的气球表示出水的化学式,看看能否帮到你呢?
生: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
化学式能表示:
①某种物质
②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③表示某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还表示一个分子中原子的构成。
师:请用球摆出CO2的化学式,并说出有哪些意义。
生: 回答
知识补充:Fe、NaCl 这两个化学式有哪些意义?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活动与探究三、化学式周围数字的意义。
师:用你手中的球还能摆出哪些形状,它们有什么意义呢?
生:练习,然后摆出H、2H、H2、2H2并说出意义。
巩固练习:说出屏幕上显示的图示表示什么?
①元素符号前边的数字表示 原子的个数
②化学式前面的数字表示 分子的个数
③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数字表示 一个分子中该原子的个数。
④化学式周围的数字只要大于1时就只具有 微观 (填“宏观”“微观”)
活动与探究四、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给出一些常见的单质引导学生总结其读法与写法
有些单质由原子构成 写法:用 元素符号 直接表示
读法:直接读出元素名称。
由分子构成的单质 写法:用“Xn”表示
读法:元素名称后一般加“气”字
根据HgO、 SO2、 Fe3O4 NaCl KCl 的写法和读法总结出化合物的写法和读法。
写法:氧化物 氧在后 ,金属左 非金属右 ,原子个数比为1时“1”省略 读法: 某化某
练习:请摆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同桌写出并读出该化学式。
生:完成屏幕上显示的题。
(三)课堂小结:
通过对化学式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四)课堂检测:
检验一下你真的收获这些了么?
完成屏幕上显示的内容。
(五)挑战中考:
展示近三年的中考题,看看学生是否能挑战成功
(六)布置作业:
“我”的化学式是H2O,向不认识“我”的人介绍一下“我”自己。
七、板书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八、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时碰到的一个难点,很重要但难掌握、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在保证教学三维目标完成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设计。为了降低初中化学难度,让学生用气球摆出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这样更容易表述其意义。
九、教学点评
本节课的优点: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引导。应用了自制的教学工具,气球上标注了元素符号,并用气球摆出了一些物质的化学式。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缺点:设计的内容过多,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
学生互动的较多,课堂比较活跃,教师只是起到了引导作用,做到了学生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缺点讲解习题时应更深入一些,争取使大多数学生都能接受。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教学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酸、碱、盐、氧化物概念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有关物质分类的知识。
2、通过对酸、碱、盐、氧化物性质的复习进一步掌握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3、巩固有关重要反应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某些化学反应的规律。学会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学会运用酸、碱、盐溶解性表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
4、运用各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
1、物质的分类。
2、各类物质的通性及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综合利用本章知识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总结物质的分类、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第二课时:综合运用本章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方法。
教学过程
一、物质的分类
(提问)请学生小结有关物质的分类(具体见板书设计),并复习有关的。概念。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将其分类。
氢氧化钠、氧化铁、硫化锌、盐酸、硫酸钠、胆矾、氢氧化铜、三氧化硫、生石灰、硝酸、碳酸氢钠、碱式碳酸铜、氢氧化钙、硫酸亚铁。
二、各类物质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提问)请依次说出酸、碱有哪些通性?盐有哪些化学性质?氧化物有哪些化学性质?
(教师)可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板书,用图示法找到物质间的相互联系。(具体见板书设计)
(练习)请学生对每一个具体反应举一个典型的化学反应。(口述)
三、运用金属活动顺序表判断某些置换反应能否发生,正确书写金属跟酸、金属跟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练习)判断下列反应能否发生?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1)Mg+H2SO4
(2)Fe+HCl
(3)Ag+H2SO4(稀)
(4)Zn+HNO3
(5)Zn+CuSO4
(6)Ag+ZnSO4
(7)Cu+AgCl
(8)Cu+Hg(NO3)2
(讨论)可进行分组讨论,并小结置换反应能否发生的条件。
(小结)
1、金属跟酸: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的金属可置换出酸中的氢,排在氢以后的金属则不能置换出酸中的氢。因此(1)、(2)可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氢气。而(3)则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2)金属跟硝酸起反应时,由于硝酸的氧化性很强,一般不生成氢气。如(4)不能发生置换反应。
2、金属跟盐: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因此(5)、(8)可以发生置换反应生成相应的盐和新的金属。而(6)的反应中,Ag排在Zn的后面,反应不能发生。(7)的。反应不能发生是因为AgCl不溶于水。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篇八
质量守恒定律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②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相关问题。
③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
①通过定量实验,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
②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作出解释,培养学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从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互助的精神,在合作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②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本课题安排在学生学习定性认识化学反应之后,是对化学反应的后续学习,又是化学方程式等内容学习的基础,在书中起到“承上启下”作用,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不仅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中学化学的重点之一。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质量守恒定律,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教学难点:
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
三、教学设计思路
(一)课前准备
1、在课前就进行实验分组,将实验能力强和实验能力弱的同学混合搭配,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
2、布置每个实验小组先对学案中的四个实验方案进行探讨,对实验内容和如何进行实验操作有个大致了解。
(二)教法选择
直观性教学、 小组合作式教学 、实验探究教学法、练习法等。
(三)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学生观看实验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实验探究、
教师引导发现 学生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动手画水分子分解图、
突破难点 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以实验为主,让学生在实验探索中体验,在发现中学习,引导学生采用“观察、 实验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 讨论 、分析、练习 、小结反思”等学习方法,使学生逐步掌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的科学实验探究的研究方法。
四、组织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设计意图
(第1步创设情境、设疑激趣)
[课时引入]演示实验1、火柴燃烧2、酒精燃烧
[设问] 火柴燃烧后留下灰烬而酒精燃烧后什么也没留下,难道物质从世界上消失了?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有没有变化呢?
倾听学生的见解
(第2步实验探究、引导发现)
[实验探究]演示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的实验
[引导]1。称量时天平应注意调平;2。白磷燃烧时,锥形瓶底部应预先装一部分沙子;3。玻璃棒烧红后往锥形瓶中塞时动作要快,塞子要塞紧,不能漏气。4、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和天平的变化。
[归纳]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讲述]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将天平用于实验,用定量的实验法研究_分解与合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简史。
(第3步验证实验、探究交流)
[提问]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后其总质量到底是增加?不变?还是减小呢?如果你们按照学案上的四个实验设计方案中任选其中两个再进行实验,所得到的结论又会是怎样呢?与老师刚才所演示实验的结论是否相同?
教师巡视指导
[提问]每一小组获得的结论相同吗?哪种结论是正确的?有个别小组的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设问]天平不平衡是否意味着质量不守恒?实验结果与质量守恒定律是否相矛盾?
[追问]请同学们讨论可采取什么措施使天平平衡?
(第4步建立模型、突破难点)
[设问]为什么物质在发生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呢?让同学们用图画方式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并思考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原子数目的变化情况
(第5步知识活用、小结反馈)
[练习] 让学生做学案中的练习,在学生做完后进行练习讲解。
[小结]谈谈本课题学习后你有什么收获与启示?
[教师评价]1、通过本课题,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探究→搜集证据→得出结论→解释反思。
2、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
[布置作业]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观察实验
分组交流、讨论,学生代表发言。
学生的猜想有:
①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③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观察、听讲、思考]
[小结]天平最终还是保持平衡,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倾听。
[实验与探究]方案一: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二: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方案三: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方案四:向澄清石灰水吹气前后质量的测定。
学生分成四人为一实验小组任选两个进行实验探究。实验前,小组内讨论学案上的实验步骤后进行实验。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记录实验现象及实验数据。并根据所做实验完成学案中的表格。
实验后小组内交流讨论
[分析与交流]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和所得结论,组内分析原因,组外交流实验体会。
[学生交流]学生思考、讨论后提出各种不同的解释与措施。
[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
1、方案三中的天平不平衡是因为盐酸与碳酸钠粉末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逸到空气中了,方案四中的天平向左偏转是因为增加了二氧化碳的质量,即反应前并没称量二氧化碳的质量。
2、如果设计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实验,杜绝反应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天平指针就不会偏转了。
3、无论是密闭还是敞口系统,质量守恒的规律都客观存在,也就是说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任何化学反应。
学生欣赏动画
[学生分析、交流、发言]
[归纳]化学反应中:元素种类不变;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练习] 做学案中的基础题及提高题
[学生交流]
激发学生兴趣,设疑引入
帮助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形成初步意识,为后面分组验证实验打下基础。
使学生了解一些化学史,引导学生树立自己也能够像化学家一样学好化学的信心。
让学生亲自动手,象科学家一样去研究发现,从而感觉科学探究的神圣,同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促进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习,激发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追求一个开放的、自主的探究氛围。
利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情境,及时进行分析,在质疑、争论、思想火花的碰撞中,加深学生对实验原理和正确操作重要性的认识,发展和提高学生分析、思辩等多种能力,并加深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通过用图画方式展示出水分子分解的微观变化过程,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能更容易的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微观的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遇到的问题,努力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的反思。一个知识内化、认识提高、情感升华的过程。
初三化学教学设计 篇九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典型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宏观现象帮助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经认识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妙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的确非常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应该注意形象直观,帮助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妙的化学世界的探索兴趣,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巩固提升、小结作业。我将会这样展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虽然实验是在实验台上完成的,但是很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很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扩散的实验,他们通过观察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想。接着我会肯定他们的猜想,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察到分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察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接下来我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原因。之后通过分析实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判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个性质,我会通过演示实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根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想,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扩散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想。
由于氨分子扩散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用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行。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扩散、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认识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妙。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很多天,引发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心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后,我会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回答学到了哪些知识,也可以回答学习的感受。
最后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考,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知识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根据我的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9篇《人教版九年级教师的化学教学教案》,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推荐访问:人教版 教案 九年级 人教版九年级教师化学教学教案9篇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教学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专题教学教案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