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解读汇编(6篇)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为读懂读透中国打开“思想之窗”2.开辟新境界实现新飞跃——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3.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新凝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解读汇编6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解读汇编(6篇)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为读懂读透中国打开“思想之窗”
2.开辟新境界实现新飞跃——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3.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新凝练——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4.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论述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开辟新境界实现新飞跃
6.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为读懂读透中国打开“思想之窗”
作为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不仅是国际社会也是中国社会真正了解中国、读懂读透中国的重要“思想之窗”。特别是刚刚出版发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生动记录和反映了202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伟大的实践创造和理论创造,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对于我们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深对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掌握中国之路的历史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中国之路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中国共产党从我国国情出发,艰辛探索走出的一条来自自己、属于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需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需要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需要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就要自觉顺应历史大势,真正掌握历史主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把“掌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第一专题开篇,正是表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以更加主动的精神状态、更加昂扬的奋斗姿态让中国之路越走越宽广的历史自觉。
2020年以来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呈现出更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风险挑战,如何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更加稳健地走好中国之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通过“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等专题分门别类作出科学的战略指引。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渐次展开,“中国式现代化”越来越凸显为中国之路的重要内容,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习近平总书记专门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丰富内涵,明确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之路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不仅有信心更有行动,通过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社会走出一条更加和平、更加公平、更有活力、更加进步的发展新路。《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通过“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全球治理,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3个专题,进一步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了中国之路展现出来的胸怀天下的高远境界与崇高抱负。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坚持主持公道、伸张正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到“一带一路”的百花园、顺风车,再到文明多样性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以及全球治理体系的并育而不相害、并行而不相悖,等等,这些理念与作为越来越为世界所接纳、所认同、所追捧,中国也当之无愧成为“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理解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
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大幅的时空压缩意味着深刻剧烈的社会结构转型,大量社会问题在短时间内集中释放,意味着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的巨大挑战。但是中国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实现了风景这边独好的“中国之治”。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奇迹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做正确的事、正确做事的结果。《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在前三卷的基础上进一步重申、展现了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我们从中选取党的领导、人民至上、自我革命三个方面来管中窥豹理解中国之治的成功密码。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专题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了心怀“国之大者”、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等政治要求,强调要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进一步加强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治理好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政党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第三专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对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立场、人民情怀做了更为坚定的宣示、更为饱满的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共产党就是给人民办事的”,这些饱含情感的话语是中国共产党最真切的认知、最深刻的自觉。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有力量?因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人民是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永远不会得逞。为什么中国之治行稳致远?因为我们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现实的政治运行中,以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专题收篇,突出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要求通过自我革命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给出第一个答案后,我们党又给出的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从不讳疾忌医,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敢于直面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只要我们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就一定能够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确保党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定海神针。 感悟中国之理的思想精髓
毛泽东同志曾讲过这样一句话,“实践当中是要出道理的,这就是理论。”新时代走中国之路,创中国之治,当然要也当然会创立出中国之理,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为题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要点。在这篇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逻辑,也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精髓的内涵。
精髓是思想理论立场观点方法最本质的提炼、最精华的凝结,也是思想理论时代特征与理论品格最鲜明的呈现、最凝练的表达。守正创新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相贯通,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之正,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正,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揭示的自然、社会和思维认识各方面的客观规律,得出的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得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结论贯穿理论创造始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说了很多马克思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作出了许多老祖宗没有提出的原创性的贡献,但被大家公认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就在于这一思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真实而纯粹,自觉而坚定。能否“守正”是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和试金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是“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更不能是改旗易帜的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能不能成为“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并且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能否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如果墨守成规、思想僵化,没有理论创新的勇气,不能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仅党和国家事业无法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也会失去生命力、说服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洞察时代风云,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应对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挑战、解决人类面临的共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正是坚持守正创新,取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和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也正是坚持守正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中国之路越走越宽广,中国之治越来越强盛。通过认真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我们更加深刻地感悟到守正创新思想精髓所体现出来的理论魅力与思想伟力。
开辟新境界实现新飞跃——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思想的光芒,照亮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征程,产生影响世界的力量。近日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入了习主席在2020年2月3日至2022年5月10日期间的讲话、谈话、演讲、致辞、指示、贺信等109篇,集中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美好世界的最新贡献,是全面系统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权威著作。我们要带着责任、带着信仰、带着情感认真学习研读,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汇聚起新时代新征程上团结奋斗、勇毅前行的磅礴力量。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不是无中生有的,而是从“两个结合”中实现的。置身百年风云擘画复兴伟业,立足现实国情应对风险挑战,深入浩瀚文脉撷取文化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无与伦比的时空贯通力、现实解释力、实践改造力,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充分彰显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强大的政治定力和高度的理论自信。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鲜明地凸显了我们党“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品质,极大地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和途径。比如,其中与发展主题直接相关的有5个专题,即第5专题“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第7专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8专题“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第16专题“统筹发展和安全”和第20专题“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从这些专题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面对国内国际形势发生的复杂深刻变化,面对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交织带来的种种冲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坚定自信、从容不迫。又比如,第3专题“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第4专题“坚持敢于斗争”、第12专题“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第14专题“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第18专题“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文明血脉中的经验和智慧。这些内容都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融入中华文化的母体、牢牢扎根于中国精神的沃土,又升华凝结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集中体现和最新发展。
习主席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面向未来,我们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不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
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新时代强国复兴伟业全部实践中形成的系统完整、科学严密的理论体系,一以贯之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并结合中国具体实际不断创新和发展,展现出强大的真理伟力、实践威力,是我们奋力夺取党和人民事业新的伟大胜利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丰富的内容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性创新。《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八个明确”基础上,用“十个明确”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概括,集中体现了这一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和系统性升华,以全新视野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入的21个专题,全面系统地体现了从“八个明确”到“十个明确”的丰富发展,大大拓展了支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科学理论体系的“四梁八柱”。比如,第7专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第8专题“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与“十个明确”中新增的第七个“明确”相对应;第21专题“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与“十个明确”中新增的第十个“明确”相对应;第10专题“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与第三个“明确”中增加的“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内容相对应。又比如,第15专题“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收入了习主席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中央军委人才工作会议、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的讲话要点,集中体现了习近平强军思想在提出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贯彻依法治军战略等方面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为人间带回真理的火种,但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开启了真理之书的扉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并将随着实践的深化而进一步完善。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都前所未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面对快速变化的世界和中国,只有继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党和国家事业才能继续前进,马克思主义才能永葆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展望未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将随着强国复兴伟大实践的深入推进而继续丰富发展,其科学性和真理性必将得到更充分的检验,人民性和实践性必将得到更充分的贯彻,开放性和时代性必将得到更充分的彰显。
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不能只是理论逻辑上的自洽、自证,必须用实践上的大发展来实证、明证。而实践上的实证、明证,往往是通过对重大时代课题的深刻回答来体现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在领导党和人民应变局、开新局的伟大实践中,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就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我们破解强国复兴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供了锐利思想武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贯穿着深入探索和系统回答“三大时代课题”的实践特色,给人以深刻启发。具体而言,在“三大时代课题”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讲的是方向性质问题,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讲的是目标路径问题,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讲的是力量保证问题,这些内容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都有直接的、较为全面系统的反映。比如,第1专题“掌握历史主动,在新时代更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应第一个重大课题,第6专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对应第二个重大课题,第21专题“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对应第三个重大课题。此外,其他各专题也聚焦具体领域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实也都属于这“三大时代课题”的范畴。可以说,这21个专题为我们把握历史脉络和未来走向,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注入了新的思想内涵和理论营养。
新时代提出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到了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阶段,“开顶风船、走上坡路”需要物质基础、社会条件的保障,更需要指导思想、精神旗帜的引领。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深刻领会“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贯彻军委主席负责制,高度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举旗定向、谋篇布局、凝心聚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以赶考的清醒和坚定答好新时代的答卷,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谱写新的壮美诗篇。
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新凝练——深入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最近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2月至2022年5月期间的重要论述,在前三卷展示的丰富内容基础上,对一些重大问题提出的重大论断实现了进一步的思想升华。其中,关于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的新论断,把自我革命提高到新的境界,成为党的十九大以来又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新时代提升党的自我革命认知
作为鲜明政治品格,自我革命精神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对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不断取得伟大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关于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为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长期以来,党勇于自我革命,集中体现为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作风的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也是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有力武器”,必须始终发扬光大。批评和自我批评与自我革命在含义上完全一致,但意境有所不同。批评和自我批评表现为开展党内政治生活的作风要求,自我革命表现为忧患意识的政党主体性锻造。如果说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作风具有“治病救人”功能的话,那么自我革命则具有“固本培元”的价值。在继承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思想基础上,把自我革命这个重大命题揭示出来,是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面从严治党成为党勇于自我革命的一场重大实践。按照“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要求,坚持党领导一切的根本原则,突出党的政治建设首要位置,发挥其统领党的各方面建设的作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整顿党的作风,严格党的纪律和规矩,严密党的组织体系,改革创新党的建设制度,以零容忍的高压态势推进反腐败斗争,全面从严治党,打出自我革命的“组合拳”,创造的新格局和取得的卓著成效,为从战略上凝练党的自我革命思想奠定了实践基础。
从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作风到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提升,体现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坚持自我革命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实践中被揭示出来,并突出进行强调,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深刻回答了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保持清醒头脑、怎样加强自身历练、怎样巩固执政地位等重大问题。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发展史上,自我革命这一命题的揭示是中国共产党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的自我革命认知,深刻的实践使自我革命上升到制度层面的规范。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把“坚持自我革命”作为党的百年奋斗十条历史经验之一,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认真学习领悟和深刻把握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重大意义。
关于自我革命重要论述的主要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党的自我革命问题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意义深远。这些重要论述出现在大量讲话、谈话、演讲中,《习近平谈治国理政》收入了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中,收入2015年5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上的讲话,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首次明确提出“自我革命”重大概念,当时突出的是以自我革命精神攻克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中的难题。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收入了两篇论述自我革命的文献:一篇是2019年6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五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这次集体学习的主题就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自我革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长期执政,越不能丢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越不能忘记党的初心使命,越不能丧失自我革命精神”,要求全党“必须有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另一篇是2020年1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必须以正视问题的勇气和刀刃向内的自觉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这些重要论述把党的自我革命重点聚焦到加强党的建设上来。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作为一个专题,收入了10篇重要讲话的部分内容。这些讲话聚焦党的自我革命问题,从不同角度作出了重要论述,凸显自我革命思想的战略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历经百年、成就辉煌,党内党外、国内国外赞扬声很多。越是这样越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千万不能在一片喝彩声中迷失自我。”尤其是提出“经过百年奋斗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实践,我们党又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这就是自我革命”。这个创新论断,是在党的十九大把“勇于自我革命”纳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的基础上实现的认识飞跃,赋予自我革命思想以重大战略意义。
从首次提出“自我革命”重大概念,到揭示自我革命成为党探索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答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自我革命重要论述形成系统性的话语表达。第一,坚持自我革命的“全面从严治党”话语,强调必须找到党内各种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勇于在自己身上动手术、割毒瘤。第二,坚持自我革命的“初心使命”话语,强调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自我革命,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第三,坚持自我革命的“赶考”话语,强调自毛泽东同志把党的执政比作一场考试以来,我们党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但“党面临的‘赶考’远未结束”,必须以自我革命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第四,坚持自我革命的“优势”话语,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坚持自我革命为党的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支撑,赋予中国共产党以自我修复的组织功能。第五,坚持自我革命的“伟大斗争”话语,强调在坚持与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伟大斗争的同时,坚决与党内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进行伟大斗争。第六,坚持自我革命的“两个革命”话语,强调要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场伟大社会革命进行好,就必须发扬勇于自我革命精神,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这些重要论述表述的思想,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长期贯彻执行。
习近平指出:“我们党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形成了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丰富思想成果,如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从严管党治党,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经常性教育和集中性教育相结合,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党内监督,接受人民监督,不断纯洁党的思想、纯洁党的组织、纯洁党的作风、纯洁党的肌体,等等。这些都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经验。”这段重要论述表明,党的自我革命思想成果已经发展成熟为一个系统的理论架构,具有厚重分量。
党的自我革命为跳出历史周期率提供根本遵循
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自我革命精神是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自我革命就是刀刃向内、自剜腐肉。这不是任何政党都想做、都敢做、都能做的事情,自我革命既需要有自省的觉悟,又需要有巨大的勇气。百年奋斗实践证明了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自我革命的政党。
自毛泽东同志在党全面执政前夕提出“进京赶考”的话题后,党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问题就一直萦绕在中国共产党人脑海中,常谈常新,感悟日益深刻,认识不断深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让人民来监督政府”答案和“两个务必”思想走好“赶考”之路。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不是替代民主监督的第一个答案,而是进一步突出党的执政自律,形成外靠发展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推进自我革命的新进路。在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新的赶考之路上,坚持自我革命一刻也不能松懈。
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必须坚持科学思想武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为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提供政治保证。
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必须坚持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充分发挥党的政治建设对其他方面建设的统领作用,保持全面从严治党脚步不停、力度不减、尺度不松、节奏不变,通过自我革命的深入推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必须坚持理想信念,始终坚守党的性质宗旨,光大伟大建党精神,传承革命传统,把批评和自我批评优良作风与自我革命战略思想相结合,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推进“四个伟大”历史使命,凝聚起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
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践行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使命与勇于自我革命相统一,不断清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不断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更好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不打折扣地兑现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庄重诺言。
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必须坚持忧患意识,履行立党兴党强党的政治责任,汲取世界政党失败的深刻教训,在应对“四大考验”“四种危险”中不断提高战胜风险挑战的本领和能力,以强烈的自我革命精神锻造自我净化的过硬特质。
自我革命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自觉,自我施压为维护党的肌体健康所必需,为保持党的兴旺发达所需要。自我革命彰显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主动,自我施压能增添党奋斗的能量。把坚持自我革命的历史经验用好,把勇于自我革命精神发扬彻底,党一定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交上一份更加优异的答卷。
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关于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论述
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习近平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命运与共的价值纽带。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指出:“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也是联合国的崇高目标。”这是习近平首次明确提出全人类共同价值。此后,他多次在不同场合阐述全人类共同价值。2020年9月的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和2020年10月的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又强调了“坚守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2021年7月6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发表的主旨讲话中再次指出,中国共产党“坚守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在这一系列讲话中,习近平明确阐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基本内涵,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共同价值是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提出的,超越了国家、民族、党派等具体主体的差别,以人类共同利益为交汇点,凝聚起不同文明的价值共识。
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普世价值”的区别在于:一方面,西方宣扬的民主、自由等普世价值忽视了各个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地理环境、人口状况等具体条件的不同,实现民主、自由的方式必然有其国家、民族的具体特色和选择,因而把不具备“普遍性”的特殊性、具体性的东西当作“普世性”的价值来追求。
例如,美西方国家以多党制、三权分立、一人一票作为民主的标配,并以此作为普世价值来抨击他们认为不“民主”的国家,其根源在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文化霸权主义及其导致的傲慢与无知。这就是把达到民主的具体方式和途径混同为“民主”本身。正如“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一样,实现民主也可以有不同的道路、途径和方法,即“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但是美国和西方国家却没有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智慧,因而把目的和达到目的的途径、方式混为一谈。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主同样是各国人民的权利,而不是少数国家的专利。实现民主有多种方式,不可能千篇一律。一个国家民主不民主,要由这个国家的人民来评判,而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
另一方面,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与西方普世价值所建立的基础不同,因此其具体的内涵、要求和普适性也有所不同。
现代西方的普世价值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现代西方主流哲学思潮皆以“理性的人”为出发点,强调正义就是符合普遍性规则的行为,并强调通过合理制度的建立来保证人权和自由。但是,不同的哲学学派从不同的前提和概念出发,却得出了关于“正义”的不同理解和评价标准。例如,伦理利己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应当按照能最大化地满足个人利益的规则而行为”;功利主义则认为,“我们应当按照那些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最大多数人利益的规则而行动”;康德的义务论则提出,“我们的义务就是要按照那些具有普遍性的道德法则而行动”;新自由主义则强调,“我们应当按照建立在每个人都能够同意的契约之上的公正原则来行事”。以上这些理论在西方社会都有广泛的影响,结果是西方社会生活的无序与混乱。特别是当涉及现实中的道德和价值判断时,就会出现各种不同的意见和纷争,这不仅会导致社会共同道德信念及社会共同价值观念的缺乏,使人们无所适从,还会进一步撕裂社会,激化矛盾。
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A·麦金泰尔在其《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一书中对西方社会的这种现状提出了批判。他指出,一方面,西方只是注重正义的规则设计和制度建设,而忽视了个体美德的培养;另一方面,西方有关各种正义的理论以及各种关于是非善恶美丑的评价标准,每个人都从不同的前提出发得出了关于“正义”的不同标准,那么到底应该遵循哪一种标准来评价人的行为呢?
西方社会的价值观、道德观多元且混乱,在社会层面就表现为面对同样的问题或选择,人们会根据不同的价值学说给予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评价,出现了墨子所说的“一人则一义,二人则二义,十人则十义”的状况。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种社会大众可以共同普遍奉行的道德观,那么当社会上有一个人时,就有一种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有两人时,就会有两种不同的是非善恶美丑的观点;而当社会上有十人时,就会出现十种不同的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结果就会使人们以“我高兴,我愿意,我喜欢”作为选择自己行为的理由。这就是为什么西方社会的年轻人中普遍流行着“只要我喜欢,有什么不可以”的口号。美国曾经对8000名中学生进行了一个抽样调查,其中有71%的人曾经考试作弊;68%的人曾经动手打人;35%人曾经在商店里偷东西。但是在回答最后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的道德高尚吗”时,出乎意料地居然96%的中学生都选择了认为“自己的道德高尚”。这就是“只要我喜欢,没什么不可以”的思想所导致的混乱,甚至不以这些不道德的行为为耻。这就使得西方所提倡的所谓“自由”成了“自由放任”的同义词。在处理国际关系和世界事务中,美国及西方国家强权主义、霸权主义和单边主义“我行我素”的对外战略显然是这种“自由”观的产物。显然,这种价值观无论在其国内还是国际,都不是普世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当今世界,任何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极端利己主义,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任何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行径,任何搞霸权、霸道、霸凌的行径,都是根本行不通的!不仅根本行不通,最终必然是死路一条!”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充分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论语》中讲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谓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纲领性概括。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12月14日《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重要讲话中也曾引用古人“文者,贯道之器也”“立文之道,惟字与义”,说明文以载道、以文铸魂的重要性。这里的“道”,与“道可道,非常道”中作为终极旨归意义的“道”的含义是相同的。中国古圣先贤所提出的道德观、价值观都以是否符合“道”为标准。因此,认识“道”就显得非常重要。
求道的方法与求学不同。《道德经》中讲:“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古圣先贤正是通过无为、无知的方式达到了无所不为、无所不知。这与西方人求知识的方法截然不同。在求知的过程中,即使知识再丰富,但只要有知,就会有所不知,就不可能达到“全知”的境界。而圣人用心如镜,其“无知”的心境,犹如镜子一般光明洁净,本身没有任何图像,但谁来都可呈现其相。镜子起作用所达到的状态就是“无所不知”,而其自身仍保持一尘不染,寂而常照,照而恒寂。这说明,中国古人所求的“智慧”与西方人所求的“知识”不同。“智慧”是圣人去除思虑而后达到的本自具足、本自清净、本来如是的境界,因而可以达到“无所不知”。而知识则是通过人的思维想象、逻辑分析等设计而得来的。
不仅如此,中国古人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即人人都具有成圣成贤的潜质,通过学道都可以找到智慧、成为圣贤,因此“无所不知”也并非平常人不可企及的目标。但是在西方文化中,“全知”的上帝却只有一个。因此,用西方求知识的方法理解中国古圣先贤的智慧,用“为学”的方法来“为道”,在方法论上就已存在相当的困难。
中国古代的圣人通过“涤除玄览”等方式很早就成为得道之人(这种得道之人在儒家称为圣人,在道家称为“真人”),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因而提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等命题,这就是“道”。按照“道”即“一体”的宇宙观来行为就是有德之人。故《说文解字》云:“德者,得也。外得于人,内得于己。”所谓有德之人,就是“得道者多助”“顺天者昌”(天即天道自然的规律)之人。孔子在体悟“道”的基础上,把圣人的“德”用一个“仁”字来概括。因为仁是道的显现,建立在对“天地万物为一体”之道的体悟上,因此又被称为“一体之仁”。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说:“夫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在这种“一体”的观念影响下,父与子、夫与妇、君与臣、兄与弟,乃至朋友、国家之间都是和谐一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这种一体的思维方式下,中国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但是仍然保持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乃至国与国之间的和谐相处,使得中华文明成为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而得以延续至今。
可见,中西方在求道与求知上的方法论的不同也导致了世界观和认识论上的分歧。西方人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以“二元对立”为主要特征: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自我与他人、人与自然等等。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渗透到方方面面,于是父子、夫妇、君臣(领导与被领导),乃至兄弟、朋友、企业、国家之间都成为彼此对立的关系。所谓的竞争观、修昔底德陷阱、零和博弈等概念和理论,都是基于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而产生。用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和眼光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父慈子孝、夫义妇德、君仁臣忠、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互利双赢、协和万邦、天人合一等理念,不可避免会导致误读与误判。
而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历久弥新,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人在绝大多数的历史阶段都遵从了古圣先贤“志于道”的发展方向,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世界观,采取了“一体之仁”的整体思维方式,坚持了“民胞物与”的道德观,实行了圣贤仁政的政治理念。这种“一体之仁”的整体思维方式、世界观、道德观、政治理念渗透在国家治理和社会制度的方方面面,使得中国传统政治展现出不同于西方的独具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律、军事、外交等制度与政策,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的丰富思想,包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德主刑辅、以德化人的德治主张,民贵君轻、政在养民的民本思想,等贵贱均贫富、损有余补不足的平等观念,法不阿贵、绳不挠曲的正义追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操守,任人唯贤、选贤与能的用人标准,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外交之道,以和为贵、好战必亡的和平理念,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正是建立在古圣先贤对“道”的体悟以及“一体之仁”的思维方式之上,奠定在古圣先贤观察天地自然之道、历史发展规律和社会人伦大道的基础之上,而非抽象的人性基础之上,也就是《周易》中所讲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就使得“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具有了不同于西方普世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如以和为贵、好战必亡、亲仁善邻、协和万邦的和平之道,全面、协调、共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观念,天道无私、天下大同的公平意识,重义轻利、义即是利的正义理念,经济上富民利民、政治上听民重民、文化上教民导民的“以民为本”的民主思想,道德即自由的自由意志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我们要本着对人类前途高度负责的态度,做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倡导者,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价值实现路径的探索,把全人类共同价值具体地、现实地体现到实现本国利益的实践中去。”这说明,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适用于中国或者一部分国家,而且适用于整个人类。全人类共同价值不仅是不同国家、民族、政党、宗教共同追求的价值,也是各个国家、不同文明之间处理好相互关系的价值准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必将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开辟新境界实现新飞跃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以下简称“第四卷”)集中展示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进行的生动实践与理论探索;对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最新回答;对于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阐发更加全面深刻。第四卷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表达和进一步发展。它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进程,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活学活用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以及党建理论等。第四卷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始终实事求是。它认真总结我们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经验教训,“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以正本清源的态度反对各种历史虚无主义,从而很好地把握了历史、现实、未来之间的辩证关系,既澄清了对某些历史事件、重要人物的模糊认识,又达到了党的团结统一。二是蕴含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第四卷把群众史观贯穿于改革和建设的全过程,深化了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理性认识。从第一卷的“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第三卷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到第四卷的“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充分说明了人民在其中的地位是何等崇高。因为无论从党的宗旨还是从治国理政的法宝看,“民心就是最大的政治”,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做好事,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唯一选择。三是灵活运用辩证法,坚持科学方法论。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既要保证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又要考虑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放松,做到“两手抓”、两不误。同时更加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那就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
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第四卷坚持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掌握历史主动,深入分析了特定时期党面临的严峻形势、面对的风险挑战,集中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的历史境遇,概括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敢于斗争、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积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法治国家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强军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完善全球治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原创性思想、推行了许多变革性方案、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收获了许多标志性成果。其鲜明的阶段性特色,在理论和实践上书写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一是它体现了历史主动性与现实能动性的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题主线、目标任务、战略举措等贯穿了历史、现实与未来,它不是突如其来的,也不是无中生有更不是凝固僵化的,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精进创新的结果。二是它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只有在先进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才能达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目的,同时实践是理论产生的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深入而丰富发展。三是它体现了认识论与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不仅坚定了“四个自信”,而且进一步增强了行动自觉。
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新进程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不懈努力,在新时代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脱贫攻坚战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以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为抓手、正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党的建设方面,把心怀“国之大者”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显著增强。经济方面,着力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通过促进科技自立自强、做大做优数字经济、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等提升发展质量。改革开放方面,聚焦形成新发展格局而在更高起点上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等。政治建设方面,认识到全过程人民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社会主义民主,积极探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并把它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法治建设方面,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着力强化民法典重大意义的宣传教育、民事立法、民法典执法司法活动以及民法典普法等工作。生态建设方面,致力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把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军队建设方面,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军战略,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法治化水平。统筹发展和安全方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大安全格局,重点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筑牢生物安全屏障。推进祖国统一方面,坚持“爱国者治港”和“一国两制”不动摇,把“一国两制”成功实践不断推向前进。对外关系方面,大力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可以从三方面来理解,一是它科学回答了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二是它面临的目标任务发生了变化;三是以之作为行动遵循,取得了不同以往的伟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习近平同志,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国内外复杂局面,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如期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正稳步推进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总结的13个方面的伟大成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制度保障、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实践要求
回顾二十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世界的多样化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无疑是其中最成功最重要的实践范式,它先后两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飞跃,成功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取得伟大历史成就。进入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继续创新发展,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新的飞跃。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历史任务和中国人民必须承担的重大历史使命。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中以“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为题,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要点,指出“我们要准确把握时代大势,勇于站在人类发展前沿,聆听人民心声,回应现实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更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去射新时代中国之‘的’,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这不仅为我们提出了新时代的伟大历史任务,也进一步明确了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实践要求。
在历史规律中认清时代大势
正如有机界的发展有其自然规律一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有其历史规律。但是,自然界的发展充满大量不确定的非线性突变,即突然的变化和大幅的跃迁。人类社会的发展亦是如此,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发现,揭示了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依次经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一般过程,这是关于整个世界历史的发展规律,体现着规律的普遍性,但在一些特殊国家和地区,完全可以因为杰出的领导阶级和人民对时代特殊大势的深刻认识而跨越发展阶段,实现历史跃迁。比如,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历史主动中成功跨越了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直接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伟大实践是在宏阔的世界历史、具体的时代大势中进行的,既要遵循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善于以系统宏大的历史观掌握历史主动,更要洞悉具有特殊性的时代大势,善于以实事求是的具体思维,深刻把握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特征,看到各种不确定性的风险和挑战,看到各种逆全球化和具有战争风险的历史回流,充分认识新时代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着眼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立足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确立具体的问题意识,避免陷入一般历史规律的抽象化教条,在现实的历史中抓住特殊的时代机遇,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及其实践的大发展。
在人类利益中聆听人民心声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守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未来美好社会的追求中,超越阶级限制,为了实现整个人类利益,创立了关于人类解放的学说。但是自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利益从来都是一定阶级的利益,每个阶级都只维护自己阶级的利益,只有当人类利益与阶级的利益相一致时,人类的利益才会被观照。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使整个人类利益成为凝聚人类社会前进力量的普照光,使最广大的无产阶级超越了自身的阶级局限,实现了阶级利益与整个人类利益的有机统一,并在对整个人类利益的终极追求、实现人类解放的历史中,成为最能代表人类前行方向的先进阶级。这一方面是因为广大无产阶级占人类的最大多数,具有无比的广泛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整个人类的解放中,无产阶级作为最广泛的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其他一切阶级的解放和自由,则必须以剥削和压迫同时代另外一个阶级并剥夺他们的自由为前提。当然,这也就决定了为什么在无产阶级的革命中,无产阶级“失去的只是锁链,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新时代追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类利益,引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必然的实践要求。无产阶级利益与整个人类利益相一致的实际,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决定了我们党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形成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并使群众路线成为我们党根本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成为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发展,推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传家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成为群众路线最深刻的新表达。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和实践的新篇章必须坚持人民立场、聆听人民心声,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
在理论追求中回应现实需要
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包含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内涵和维度。在理论上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认清我们引领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历史使命,以马克思主义的终极追求为追求,以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为理想,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在具体化的时代进展中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在实践上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回应新时代的现实需要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之“矢”去射新时代实践之“的”,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时代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按照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的要求,持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新的伟大工程,在坚持社会主义的共同富裕本质中,推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的解决,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总是源于实践而又最后归于实践,这种统一最重要的就体现为现实需要的共同基础、体现为对现实需要的自觉回应。总结我们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成就,立足现实需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成功谱写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辉煌篇章的宝贵经验。新时代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的理论和实践,必须自觉回应新时代的现实需要,即自觉回应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新征程中完成民族复兴时代任务的现实需要,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历史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本质的现实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书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文化的现实需要等。
在具体实践中把握时代前沿
马克思指出:“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才能确证自身真理性的意义与力量。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闪耀着最灿烂的真理光芒,中国人民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最重要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根本上就在于同实践紧密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成功实践,这种成功实践既包括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不断飞跃,从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等,也包括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取得巨大成功,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巩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的奇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等,都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行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要求。中国没有辜负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焕发了生机、彰显了真理力量,实现了不断飞跃。马克思主义没有辜负中国,中国的具体实践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取得了成功、创造了辉煌,实现了接续跨越。
马克思主义作为整个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在人类实践的时代前沿中产生的。它吸收了当时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最新成果。比如,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等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基础;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为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社会政治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辉煌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站在中国具体实践的时代前沿、在世界历史发展的宏阔视野中谱写的。新时代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必须在具体实践中把握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时代前沿,超越狭隘的民族区域和文化优越论限制,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宽阔胸怀,吸收借鉴世界各国迄今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文明新创造。
推荐访问:治国 第四卷 汇编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解读汇编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