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7篇)

篇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认识

  一、教学改革的走向

  近两年来,“核心素养”成为热词,谈到教学改革,必谈核心素养,那么,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它与三维目标有何关系呢?下边从教学改革的过程来帮助大家明白这些问题。

  从2001年启动的新课程改革,一个基本标志是从“双基”走向“三维目标”,它的进步既有量变又有质变,量变就是从“一维(双基)”到“三维”,质变就是由强调基础知识和技能到强调学生的发展。从教学的角度讲,所谓的三维目标,应该是一个目标的三个方面,可以准确表述为:“在过程中掌握方法,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使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有了抓手,三维目标是有机统一的,只有实现三维目标整合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显然,三维目标之于双基,既有继承更有超越。

  核心素养之于三维目标同样也是既有传承更有超越。

  传承更多地体现在内涵上,而超越更多地体现在性质上。

  先从内涵上讲传承,什么是核心素养呢?它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具体内容为一个核心(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六大素养(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十八个基本要点。这里讲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实际上是对三维目标的提炼和整合,知识技能和过程与方法提炼为能力,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提炼为品格。能力和品格的形成即

  是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超越和创新,核心素养较之于三维目标有哪些突破呢?

  (一)核心素养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其中的变迁基本上体现了从学科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双基”是外在的,素养是内在的,三维目标是由外在走向内在的中间环节,既有外在的也有内在的东西。

  相对于双基,三维目标的理论比较全面和深入,但仍有不足之处,它缺乏对教育内在性、人本性、整体性和终极性的关注,特别是对人关键素养的要求缺乏清晰的描述和科学的界定。

  相对于三维目标,素养更具有内在性和终极性的意义。素养是素质加教养的产物,是习性和天性的结合,素养导向的教育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核心素养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是人进一步成长的内核,抓住了核心素养也就抓住了教育的根本。

  (二)核心素养来自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

  三维目标不是教学的终极目标,而是核心素养形成的要素和路径,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能力和品格。

  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知识的地位和作用似乎在不断地被弱化,本人就听到有的老师为此质疑:知识难道不是素养?没有知识哪来素养?这些问题实际上就是知识与素养的关系问题。

  首先,知识是教学活动得以展开的基点,教学活动离不开知识。但是,教学决不能止于知识,人的发展,更不限于掌握知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人的发展的核心内涵是人的素养的提升,就是说,教学是通过知

  识的学习来提升人的素养的一种教育活动。通过多次的调研听课,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把知识的教学放在首位,知识被绝对化、神圣化。教育成了为了知识的教育,而能力和素养反被弱化、边缘化,有知识、没能力、缺乏素养成为我们教学中最突出、最致命的问题。因此,从教育思想的角度讲,我们要把为了知识的教育转化为通过知识获得教育,知识是教育活动中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文化资源和精神养料。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学科素养呢?学科知识只是形成学科素养的载体,是不能直接转化为素养的,学科活动才是形成学科素养的渠道。学科活动意味着对学科知识进行加工、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内化、转化、升华。这其中,三维标准中的过程和方法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素养形成的桥梁,。例如我们使用的教材上设置了“运用你的经验”、“探究与分享”、“拓展空间”等,学习方式上我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等方法,目的就是为了强化学科教学的学科性,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我们在设计和开展教学时必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充分体现学科的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

  通过以上内容大家明白了三维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关系,要再强调两点:第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三维目标中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目标,教学中要使之体现并聚焦于学科的精神、文化、意义,反映学科之情、之趣、之美、之韵、之神,从而使之与“学科知识”“学科活动”融为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第二,要在内化上下功夫。只

  有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品格,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有品位的人,这一维度的目标才有最终的意义。

  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回归。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意味着学科教育模式和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那么,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呢?《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呢?

  二、学科核心素养——《道德与法治》

  余文森教授认为,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使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它与前面讲的核心素养在方向和性质上是统一的。

  (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其关系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它们在内涵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以上四个学科核心素养中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最根本的任务。政治认同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真挚情感和认同,使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其它素养的内在灵魂和共同标识。科学精神不仅指自然科学学习中应体现的求真务实

  思想,也指坚持真理、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等,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就是要使学生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和行为选择,这是达成其他素养的基本条件。法治意识是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就是要是使学生尊法守法学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是其它素养的必要前提和必然要求。公共参与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责任担当,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的素养,就是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乐于为人民服务,积极行使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权利、履行义务,是其它素养的行为表现。通过学科的学习期望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学科教师的核心素养

  课程改革“成也教师,败也教师”。教师素养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学改革要求我们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为素养型教师。那么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哪些呢?

  1.学科素养

  教师对学科的爱和投入会显著地影响学生对学科的态度。痴迷与深爱所教学科,能够在学科教学中体验到意义、价值、激动和欢乐,并会向学生传达出一种强有力的邀请意愿,邀请学生也来分享这种体验,从而使学生相信学习的内在价值,这就是教师学科素养的重要表现。

  就其内容而言,学科素养包括教师的学科知识之外或潜藏于学科知识之中的学科文化、学科精神、学科观念、学科思想、学科方法的系统把握和感悟。就其学科知识本身来说,素养表现在深刻、独到、广博

  等方面。

  2.教育素养

  教育素养来自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的责任感。表现为对学生学习潜能的信赖与开发,对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的爱护与保护,对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尊重与欣赏。

  教育素养是一种教育方法。有学者说,平庸的教师只是叙述,较好的教师讲解,优秀的教师示范,伟大的教师启发。启发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一种教育素养。我们要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把学生带进“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然后再点拨提示让学生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致。

  教育素养是一种教育智慧。其突出表现为教育机智,即随机应变的能力。而教学灵感是教育机智的上乘表现。

  3.其它素质

  信息素养、创新素养、跨学科素养、媒体素养、社会参与和贡献素养、自我管理素养等。

  三、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途径

  为了更好地落实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结合学科特点,这次课标修订把思想政治和道德法治课定为“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课程的内容采取活动的方式呈现,也就是说学科课程是由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组成,也叫“活动设计内容化”。强调活动性即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经验,注重学生自主建构和体验感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体验社会生活及其自身的思维活动中理解理论的真谛,在践行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觉。

  1.强化以学生为中心的活动设计。通过主体探究、案例分析、实地调研、撰写小论文等,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和学生活动的主题之中。

  2.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把辩论引入课堂,这一点本人早就提出,但不少老师并未重视,也很少使用。我们要求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

  3.课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和学、教法和学法的关系,实现由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的转变,变“先教后学、以教定学、多教少学”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是先学后教的必然逻辑,教师的教要根据学生在先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和疑难来进行,这就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教师的教要在活动中启发诱导上下功夫。要通过引导、激励、鼓舞、点拨,将学生引向主动学习、深度学习、创新学习的境界。

  4.倡导综合性的教学形式,注重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多维度观察、多途径探究,进行综合分析。

  5.倡导广泛开展系列化社会活动,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将学科内容与学校活动、社会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深化认知、升华思想素养教育。

篇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核心

  关键词

  素养

  道德

  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自立自强、团结友善、爱岗敬业

  品质

  心理

  自尊自爱、情绪情趣、乐观向上、坚强意志、健全人格、交往合作、健康

  善于竞争

  法治

  法律作用、学法守法、宪法精神、公民意识、权力义务、程序意识、维观念

  护人权、民事责任、依法办事、依法治国

  国家

  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全面小康、国家利益、国家观念、开放意识、意识

  世界眼光

  政治

  有序参与、党的领导、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

  认同

  文化

  文化传统、民族精神、文化选择、文化强国、兴国之魂

  自信

  社会

  和谐社会、和谐自然、和谐世界、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

  和谐

  人个人理想、民族复兴、奉献创造、劳动就业

  生

  价值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道德品质

  :尊重老师、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乐于助人、热爱祖国、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关爱自然、保护环境

  心理健康:积极情绪、高雅情趣、乐观向上、健全人格、文明交往

  法治观念:学法懂法、遵纪守法、公民意识、权力义务

  八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心理健康:健全人格、交往合作、善于竞争

  法治观念:法律作用、学法守法、宪法精神、公民意识、程序意识、维护人权、民事责任、依法办事、依法治国

  社会和谐:

  和谐自然、可持续发展、绿色生活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九年级思品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意识。主要表现为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勇于同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作斗争;理解接受并自觉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全面小康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2.政治认同。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领导的意识和行动。懂得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3.文化自信。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知道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弘扬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为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而努力。

  4.社会和谐。树立和谐发展理念,自觉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不断提高素质修养,处理好人际关系;树立绿色生活理念,落实低碳行为,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建设美丽中国付出应有努力。

  5.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

  6.人生价值。树立远大理想,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结合起来,努力学习,积极承担社会责任,服务奉献社会,确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人才观,在创造奉献中实现自身价值。

篇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定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在六大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把握初中学生成长实际和课程特点,合理确定,科学实施。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主要是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具体细化为人文积淀、国家认同、批判质疑等18个要点,各要点也确定了重点关注的内涵。

  文化基础——人文底蕴

  1、人文积淀重点是: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2、人文情怀重点是: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等。

  3、审美情趣重点是:具有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能理解和尊重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基本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

  文化基础——科学精神

  1、理性思维重点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等。

  2、批判质疑重点是: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等。

  3、勇于探究重点是: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等。

  自主发展——学会学习

  1、乐学善学重点是: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等。

  2、勤于反思重点是: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3、信息意识重点是: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等。

  自主发展——健康生活

  1、珍爱生命重点是: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等。

  2、健全人格重点是: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等。

  3、自我管理重点是: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等。

  社会参与——责任担当

  1、社会责任重点是: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2、国家认同重点是: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3、国际理解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社会参与——实践创新

  1、劳动意识重点是: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主动参加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等。

  2、问题解决重点是: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订合理的解决方案;具有

  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等。

  3、技术运用重点是: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与优化等。

篇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堂

  全面发展,立德树人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落实立德树人要求,不仅要强调育人的价值导向,而且要使育人目标更具有实践性、多样性和可行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堂也要切合这一点,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引导学生在自主参与、亲身经历的过程中学习做人做事的道理,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堂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将教材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对国家、社会及自身责任的认知。新课标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课堂要切合学生的学习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喜闻乐见,引起学生兴趣,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教学活动中,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有利于突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有利于丰富教学资源,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我认为以下几个策略和方法值得探讨:

  8、互动环节,活跃课堂氛围,师生之间营造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加学生的参与度。课前组织好预习和复习,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准备好各种学习资料,让学生提前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9、习题讲解环节,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设计适当数量的习题,并根据课堂情况及时调整习题难度,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在教学中,学生要善于归纳总结解题方法,-1-

  掌握解题技巧,并通过错题集进行复习。10、知识巩固环节,课堂教学不应局限于书本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拓宽视野,在课堂上渗透和传授学生一些社会生活常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为了把素养培养与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还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注重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设计生成性试题,运用游戏、小品、表演等方式,寓教于乐,从而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学习热情,不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11、板书要简明扼要,课堂上要以表格或图表的形式进行教学。12、要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更多的体验空间。

  -2-

篇五: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自身的道德以及法治观念,初中生年龄不是很大,但是在对事物的理解与分析上,开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对世界的认知也逐渐形成。在这个阶段,需要人对其进行引导。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设置是学校道德教育的关键,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时间相对较长,需要有人对其进行正确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树立相对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身心健康地发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道德素养是立人为本,在学校教育中,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的培养,同时,初中生容易受到蛊惑,容易受到诱惑,因此在对初中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对其进行法治意识的培养,约束自己的行为,身心健康的成长。

  (一)规则意识

  无规矩不成方圆。在人的一生之中,活在各种各样的规则之中,对于初中生来讲,自身约束力不够的情况下,规则的建立,有效的约束了初中生的行为习惯,《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针对青少年的义务阶段提出的教育目标是对青少年初步建立法律意识,懂得遵守社会规则以及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了解用法律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与能力,为之后对青少年培育法治觀念做基础。法律意识实质上是要求本国公民对本国的法律从内心认可与崇尚,同时在生活中遵守与服从法律。要想对初中生树立法律意识,就要先对初中生确立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建立法治秩序的基础,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注重规则这一概念的引入,初中生对此有一个认知,对之后法治意识的引入,有很大的帮助。

  (二)责任意识

  责任是一个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承担相对应的结果,一个负责人的人,在处事的过程中,会对自己以及身边的人负责。学生只有在心里上认可价值观,才会体现在行为之上,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学生在课堂上处在主体地位,可以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之上,有利于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与价值体系。在课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以及他人,具备社会责任感以及担当意识的参与到公共事物中。以交通知识为例,交通安全知识课上,教师会给学生讲解很多的交通标示,引导学生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为之后成为文明的社

  会公民做基础。在课堂之上,教师可以进行情景模拟,学生进行情景还原,请学生进行分析与解释。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之中,会遇到很多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编一些关于交通规则的顺口溜印成册子送给在路人,提高路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传播正确的安全交通知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知行统一”,是学生杂在体验中,感知责任感,发展个人的整体素养。

  (三)理性思维

  初中阶段是学生的叛逆阶段,这个时期,学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学生要有在自我的理性思维能力,教师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要对学生进行基本的法律的普及。使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同时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可以保持冷静,用合理的方式解决问题。初中生的自我意识比较严重,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愿进行,缺乏设身处地处理事情的努力。以野生动物为例,很多学生都有爱心,但是在对待动物的过程中,很多的方式都是不合理的。在课堂上,可以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学生对故事进行分析,了解发生的过程以及从法律的角度进行行为分析,学会怎样正确的对待小动物。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身边发生的事例进行分析,将感性处理事情的思维上升到理性认识,提升对显示生活中发生的具体事件的处理方式以及判断,引导学生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开展生活。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方式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以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为切入点,从实际出发,创设优质的教学情境,科学合理的设计教学目标,利用多样化的手段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形成相对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课堂上对学生渗透德育教育,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贯彻立德树人的理念

  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树立立德树人的观念,同时跟随时代的发展,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除了教书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育人的责任,尤其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就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依据时代的发展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要想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发展,首先教师自身需拥有较高的素养与高尚的师德,在教学过程中,以德服人,处处做学生的表率,在日常的行为以及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二)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

  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科学合理,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以及教学标准进行设立,课堂教学的前提是拥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在目标的设定过程中,要包括对知识、技能、过程、方法等全方面的考虑,目标要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状况进行确立。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中,根据具体课程进行具体的设定。例如在讲述网络的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定就要从多方面进行,要对学生进行网络知识的基本讲解,感受网络的多面性,在上网的过程中,多面性的看待网络时代对信息传播产生的影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

  导,在网络上对信息的筛选以及分析。同时,也提高学生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学生通过对生活中遇到的事物进行判断从而去理解教材中的知识,从中形成自身的真正能力以及素养。

  (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

  道德与法治的学习,最终都要回归到现实生活之中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课堂,搭建素质教育平台。在课堂之上,将知识和实际的生活进行结合,学生可以更好的对道德与法治有一个真实的理解。实际情景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需要学习的知识。多种教学方法并行,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得到启发,并将学习到的东西实际的应用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渐形成道德意识与法治意识。

  (四)回归到课堂与生活中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将课堂生活回归到生活中,利用学生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对学生进行影响与感染,使学生积极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这过程中,形成自己的道德与法律意识,提高自身的各项能力,更好的发展。从生活中获得生活,构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效的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

  三、总结

  每个学生都充满着创造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之后,学生在生活经历中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也要不

  断地提高自我能力,顺应社会的发展,在师生的共同配合下,学生可以在道德与法治课上形成核心素养,提高道德法治的意识。

篇六: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初中--道法--大核心素养(含核心考点)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培养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道德修养是立身成人之本,法治观念是行为的指引,健全人格是身心健康的体现,责任意识是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分割线政治认同:政治认同是指具备热爱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以及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志向,能够自觉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政治认同主要表现为:(1)政治方向。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充分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拥护中国共产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价值取向。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3)家国情怀。对家庭有深厚的情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使命感。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指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把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道德修养主要表现为:(1)个人品德。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热爱劳动等个人美德和优良品行。(2)家庭美德。践行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劳节俭、邻里互助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家庭的好成员。(3)社会公德。践行以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做社会的好公民。(4)职业道德。树立劳动不分贵贱的观念,理解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热情服务、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做未来的好建设者。培育学生的道德修养,有助于他们经历从感性体验到理性认知的过程,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和安全,增强民族气节,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形成健全的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发展良好的道德行为。

  法治观念:法治观念是指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利义务相统一的理念,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人们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为。法治观念主要表现为:(1)宪法法律至上。理解宪法在法律体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个人和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尊崇宪法和法律。(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了解公民的合法权益一律平等地受到法律保护,对任何人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依法予以追究,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3)权利义务相统一。理解每个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权利,同时也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4)守法用法意识和行为。了解以民法典为代表的、与日常生活以及未成年人保护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树立法治意识,养成守法用法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5)生命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了解和识别可能危害自身安全的行为,具备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预防和远离伤害。培育学生的法治观念,有助于他们形成法治信仰和维护公平正义的意识,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健全人格:健全人格是指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积极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健全人格主要表现为:(1)自尊自信。正确认识自己,珍爱生命,能够自我调节和管理情绪,具备乐观开朗、坚韧弘毅、自立自强的健康心理素质。(2)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理性表达意见,树立正确的合作与竞争观念,能够换位思考,学会处理与家庭、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关系。(3)积极向上。有效学习,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确立符合国家需要和自身实际的健康生活目标,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具有适应变化、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4)友爱互助。真诚、友善,拥有同理心,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具有互助精神。培育学生的健全人格,有助于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提高适应社会、应对挫折的能力。责任意识:责任意识是指具备承担责任的认知、态度和情感,并能转化为实际行动。责任意识主要表现为:(1)主人翁意识。对自己负责,关心集体,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维护祖国统一和国家安全,具备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

  (2)担当精神。具有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积极参与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热爱自然,践行绿色生活方式。(3)有序参与。具有民主与法治意识,守规矩,重程序,能够依规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根据规则参与校园生活的民主实践。培育学生的责任意识,有助于他们提升对自己、家庭、集体、社会、国家和人类的责任感,增强担当精神和参与能力。声明:以上内容来源网络,我们尊重原创,若涉及版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篇七: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中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门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道德素养和法律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采用一些适合的策略。本文将介绍一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包括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思辨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

  一、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是一种基于实践经验的教育方式,通过真实或虚拟的情境,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道德和法律的价值和意义。

  比如,在关于交通法规的教学中,可以先创建一个模拟交通场景,让学生角色扮演交通参与者,学习交通规则和行车礼仪。通过实践操作和模拟反馈,让学生体验到正确行车和违法行为所带来的不同结果和影响,从而培养他们的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情境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动手能力。

  二、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一种通过具体事例来梳理课程材料的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经验总结能力,提高他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的案例教学,如原版案例教学、改编案例教学、游戏案例教学等,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理清事理和价值观,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道德要求。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还可以拓展他们的思考能力和创新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思辨教学

  思辨教学是一种激发思维的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讨论和互动,获得知识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可以采用思辨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思考道德和法律问题。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鼓励他们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通过互动和讨论,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领悟人文价值和社会伦理,提高判断能力和价值认同。

  四、角色扮演教学

  例如,在关于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课程中,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公务员、市民、学生等,模拟社会生活中的场景和问题,通过角色扮演来理解公民责任和义务的内涵和实

  践。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概念和知识,还能够提高沟通和合作能力,培养担当和责任意识。

  总之,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思辨教学和角色扮演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初中学生的核心素养,诸如创新能力、批判思维、社会责任感,以期为社会精英人才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推荐访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核心素养 素养 法治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