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试论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供大家参考。

试论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

 

  试论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 改革开放 30 年来, 中国取得了 举世瞩目的成就: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 健康发展, GDP 年均增速保持在9 %以上, 社会生产力和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经济总量稳居世界前茅;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到上个世纪末已总体上达到了小康。

 然而,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也出现了 严重的贫富差距问题。

 目前,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

 国内外所有经济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 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国际公认的0.4 警戒线。

 据世界银行的有关报告, 中国社会的基尼系数已扩大至0.47; 已远超 0.4 的国际公认警戒线, 并逐年攀升, 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界限。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所长、 中国劳动学会薪酬专业委员会会长苏海南认为, 目前我国的收入差距正呈现全范围多层次的扩大趋势。

 当前我国城乡 居民收入比达到 3.3 倍, 国际上最高在 2 倍左右; 行业之间职工工资差距也很明显, 最高的与最低的相差 15 倍左右; 不同群体间的收入差距也在迅速拉大, 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的收入差距在 18 倍左右, 国有企业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 128 倍。

 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从上世纪 80 年代起参与了 4 次大型居民收入调查。

 他说, 收入最高 10%人群和收入最低 10%人群的收入差距, 已从 1988 年的 7.3 倍上升到2007 年的 23 倍。

 这些数字充分显示了 中国贫富不均的严重程度, 也显示出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未能被社会各阶层共享, 而是绝大部

 分聚集在少数人手中。

 一、 造成社会贫富差距原因 研究中国改革开放 30 年经济发展过程即可发现发展差距问题源于发展实际。

 1、 经济发展需要各种自然资源禀赋和人文条件。

 但我国作为一个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 在人的思想素质和能力水平高低不一的情况下, 想共同富裕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 根据我国改革后的实际, 从各地资源禀赋状况来确定经发展格局, 优化整合自然与人力资源。

 国家集中精力优先发展一些城市, 主要是沿海城市和大中城市。

  2、 市场在经济建设中起资源配置的作用, 劳动力要素从农村向城市、 从西部向东部流动; 资金要素流向回报率高的东部。

 这种不对称的生产要素流动, 有利于东部发展。

 同时, 东部所有制结构变化快于中、 西部, 非国有经济发展快于中、 西部, 目 前东部集体企业占42.5%, 其它类型企业占 24.5%; 中部为 31.8%和 15.7%, 西部只为20.1%和 9.8%。

 这种体制转换差异也拉开了发展距离。

 3、 过去,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单一的公有制, 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共存, 以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基本经济体制完全符合我国生产力落后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客观实际。

 与此相应, 我国分配制度采取按劳分配为主和多种分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为经济发展较快的部分地区和能力较强的部分人先富起来创造了有利条件。

 可见, 贫富差距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

 一方面, 人们自身的获取资源的能力导致其获取社会资源的结果不同, 即有的获得资源较多而成为富有者, 反之则成为贫穷者。

 另一方面, 人们所处的社会条件不同必然导致他们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不同, 这种条件是作为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出现的, 而人们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不同也必然导致他们分化为贫穷者和富有者。

 从这一层次讲, 中国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因为选择了“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发展思想。

 但同时税收调节制度和其他分配制度并没有及时进行调整, 这就进一步扩大了 贫富差距。

 二、 正确把握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的科学内涵

 1、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终目标。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根本区别, 就是社会主义坚持共同富裕, 不搞两极分化。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特点就是共同富裕, 不搞两极分化”。

 还强调说“如果我们政策导致两极分化, 我们就失败了 ;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 那我们就走上了邪路了 ”。

 1990 年,邓小平指出:

 “共同致富, 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 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 大多数人穷, 不是那个样子。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 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

 1992 年,

 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又进一步强调: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他指出了 富民的根本途径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规定了富民的基本性质是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明确了富民的总体目标是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奠定了共同富裕思想的理论依据, 并把共同富裕思想提升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高度。

 如果离开了共同富裕就失去了 社会主义本质的意义,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最终目标。

  2、 共同富裕必须建筑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

 共同富裕是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民富国强。

 邓小平多次强调: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中心任务”、 “首要任务”、 “第一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

 “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 为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邓小平还指出: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 更高一些, 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社会主义的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力, 第二是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基础之上。

 发展才是硬道理。

 我们既不能离开共同富裕讲生产力发展, 否则就会导致两极分化; 也不能离开生产力发展讲共同富裕, 否则就会导致共同贫困。

 3、 共同富裕不等于同步富裕和同等富裕。

 邓小平根据我国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的规律, 提出允许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主张。

 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富”的新构想, 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

 先富的积极作用在于:

 一是示范作用。

 一部分地区、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其经验能为其他地区和其他人提供示范和借鉴。

 二是帮带作用。

 一部

 分地区、 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可以帮助和带动大部分人致富, 这是加速发展、 达到共同富裕的捷径。

 三是经济作用。

 先富的地区、 先富的人可以为落后的地区和人们提供经济发展的空间、 机会和手段。

 四是激励作用。

 提倡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就可以有效地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主动性、 创造性, 激励没有富裕的人奋起直追, 从而走上富裕的道路。

 4、 共同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方面的富裕。

 共同富裕作为人类追求富裕生活的最新阶段, 它所指的不仅是全体社会成员物质生活上的富裕, 更重要的表现为全体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全面提高,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重富裕。

 走社会主义道路, 首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合理物质利益, 使人民群众过上富裕的物质生活。

 但是, 只有物质生活的富裕而没有丰富的文化生活这种富裕并不是现代文明条件下的真正富裕。

 在现代文明条件下, 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 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和高度发展的文化教育, 为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内容, 分享人类科学文化的成果, 提高文化生活水平愈来愈成为人们的共同需要。

 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 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 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没有这种精神文明, 没有共产主义思想, 没有共产主义道德, 怎么建设社会主义”?因此“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 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 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高度的物质文明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也是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

 三、 缩小发展差距, 促进共同富裕 发展差距是市场与政府相作用的产物, 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在我国经济发展实践工作中并不与此相悖。

 我们要正确认识与处理发展差距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既要看到区域发展差距问题的副作用, 又要看到其并不可怕, 只要我们将区域发展差距严格控制在一定范围内, 遵循经济发展规律, 先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 然后辅之以相关措施, 先富带后富,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要使贫富差距问题得以恰当解决, 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必须构筑适宜的运作途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首先要让市场对社会经济资源配置起到基础性调节作用, 同时加强和完善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调控作用, 以弥补市场调节的固有缺陷与失灵现象。

 因此, 必须把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这两种调节机制结合起来, 并进行合理分工, 从而实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 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差距是在我国经济建设实际中产生的, 它并不与共同富裕思想相悖, 而是完全符合这一思想理论中的经济发展区域协调原则。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 我们要在共同富裕思想的指导下, 将市场经济和政府的宏观调控形成合力, 实现协调发展,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推荐访问:试论共同富裕与贫富差距 试论 贫富差距 共同富裕